医院动态
【健康科普】立即行动:守护当下,保障未来——2025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
“孩子咳嗽发烧,赶紧吃点阿莫西林消炎”“感冒迟迟不好,加点抗生素好得快”…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可能正在悄悄削弱抗菌药物的威力,甚至催生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127万人因为感染耐药性细菌而死亡,近500万例死亡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相关。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新增约1000万直接死亡,这相当于2020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而滥用抗菌药正是主要推手。最新发布的《CHINET 2025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形势仍较严峻: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仍保持高位,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上升;MRSA检出率为30%左右,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的检出率持续上升。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不仅存在于医院,更与每个人的用药习惯息息相关。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是一项全球宣传活动,于每年11月18-24日举行。2025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活动主题是“立即行动:守护当下,保障未来”。
一、抗生素≠消炎药,用错反遭殃
很多人习惯将抗生素称为“消炎药”,但这是个误区。抗生素是专门对付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效武器”,而普通感冒、流感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菌药不仅无效,还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更危险的是,频繁使用抗菌药会让细菌逐渐适应药物,进化成“耐药菌”。这就像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一样,原本有效的药物会慢慢失效。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多种常用抗菌药都耐药,感染后治疗费用会大幅增加,甚至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二、滥用抗菌药,伤害远超想象
抗菌药滥用的危害,远不止催生耐药菌那么简单,它还会从个人健康蔓延到整个生态环境:
1. 破坏身体“微生态平衡”:人体肠道里住着大量有益菌,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抵御病菌。抗菌药“不分敌我”,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会误杀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让身体更易生病。
2. 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滥用抗菌药会增加过敏风险,从轻微皮疹到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还会损伤肝肾,比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导致肾功能受损,四环素类药物会影响肝功能。
3. 污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未被代谢的抗菌药会通过排泄物进入土壤和水体,污染环境的同时诱导细菌产生耐药基因。这些基因在细菌间传播,进一步加剧耐药菌扩散。
三、记住这6条,做抗菌药的“明白人”
1.不自行用药:抗菌药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使用,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坚决不用,避免“经验性用药”。
2.不随意换药、减剂量:医生会根据感染类型、体重、肝肾功能等制定个性化方案。擅自换药或减量会导致治疗不彻底,反而容易催生耐药菌。
3.足疗程服用是关键:症状好转就停药是常见误区!即使不发烧、不咳嗽了,也需按医嘱服完整个疗程,否则残留的细菌可能卷土重来,且更易耐药。
4.不分享、不使用剩余药物:他人的病情和体质与你不同,剩余药物可能不对症,还会增加滥用风险。
5.正规渠道购药:伪劣药物会加剧耐药性,务必通过药店、医院等正规渠道购买。
6.主动配合病原学检查:就医时配合医生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帮助医生精准选择敏感药物,避免盲目用药。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除了科学用药,日常做好手卫生、接种疫苗、保持环境清洁,能有效预防感染,从源头减少抗菌药使用需求。
医生会严格把控处方指征,药师会提供用药指导,而我们普通人的责任,就是拒绝滥用抗菌药,传递科学用药理念。2025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让我们从“我”做起,让抗菌药始终保持“战斗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