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品牌】钇90微球的意外旅程:一位肝癌患者的肺部谜案

发布时间:2025-04-08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150

在人类与癌症博弈的百年征程中,放射治疗犹如一把精准的双刃剑。当越来越多的患者因肝癌、胰腺癌等接受精准放疗时,一个医学谜题逐渐浮出水面:那些避开胸部的放射线,真能完美绕过“放射性肺炎”的威胁吗?现分享一例典型案例。

 

【案例介绍】

 

2024年12月,我院病理科收到一份纤维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标本。副主任医师林清华观察显微镜下形态:标本大部分为肺泡组织,部分血管和肺泡内见散在棕黑色小球样物质,局灶管腔内见异型的上皮样细胞团(图1-2)。

图1

图2

林医生有两个疑问:①血管腔内和肺泡腔内见到的棕黑色小球样物质是什么?②异型的上皮样细胞团是增生的组织细胞还是肿瘤细胞?如果是肿瘤细胞又来自哪里?

病理科技术组观察后表示:这些棕黑色小球样物质均为圆形且边缘光滑圆润,染色均匀,肯定不是制片原因造成的杂质或者苏木素沉渣,应该是送检组织本身自带物质。患者有肝癌病史,两个月前接受过钇90树脂微球治疗,直径20-60微米的球形颗粒,与镜下黑珍珠般的异物完全吻合,且棕黑色小球周围的纤维增生如同被微风拂过的水面涟漪,肺泡腔内的机化灶像是愈合中的微小伤疤,这些看似温和的病理改变,实则是放射性粒子在肺部引发的“静默风暴”。

那血管腔内的异型上皮细胞团是肿瘤吗?这就需要用到病理科的法宝——免疫组化检查!显微镜下的CK、Hepatocyte、Glypican-3棕黄色信号带着肝癌特有的“身份印记”。查阅文献得知,钇90微球可能通过肝门静脉发生异位迁移,血管腔内的肝癌细胞团并非主动侵袭,而是被放射性微粒裹挟而来。

三个月后,患者随访显示磨玻璃影消散,但纤维化的藤蔓仍在生长,既印证了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又排除了传统转移的可能。随着钇90治疗普及,病理科医师发现棕黑色规则微球要立即关联微粒治疗史,警惕放射性肺炎的非典型表现。


【科室介绍】

病理科简介

我院病理科创建于1963年5月,经过6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具有专科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室。常规开展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细胞学病理诊断、免疫组化和特染检测及病理会诊等。在肺部疾病(如:肺癌、结核、间质性肺疾病、间皮瘤等)及纵膈疾病(如:胸腺瘤、淋巴瘤、生殖系统肿瘤等)的诊断上具有独到之处。

科室拥有设备:PACS图像分析系统、Leica及OLYMPUS显微摄影系统、Leica系列病理设备(冰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包埋机,自动脱水机)、原位杂交仪、罗氏Ventana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贝索全自动特染仪和数字切片远程会诊系统等仪器设备。现有医、技人员12人,其中医生7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名;高级职称2名,中级2名,初级8名。

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多次获得福州市科技项目立项,课题曾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州市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铜奖,并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

微信图片_20250408150537.png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