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媒体看肺科】福建男子反复咳嗽,一年住院3次!医生多问一句揪出原因!很多人中招还不自知
2024年11月20日
是第23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40岁以上人群总患病率大约13.7%。
在所有肺部疾病中,慢阻肺称得上是最“不动声色”的“杀手”。
福建男子老黄今年60岁,4年前被确诊为慢阻肺,这4年间,疾病反复发作,特别是冬春季节发作频率,一咳就是3个多月,近1年来因急性加重住院3次。
今年8月的一天,他因受凉,再次出现咳嗽、痰多咳不出等情况,步行50米就感觉呼吸急促,喘不上气,再一次服药、雾化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家人赶紧将他送到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新航咨询得知,老黄本身有吸烟史,在患上慢阻肺后,没有按医嘱进行规范性管理,除了平常规律吸入平喘药物,就是发作后在当地医院抗感染、化痰等,治疗,能改善症状但易反复发作。
入院后,王新航主任医师为老黄做了更详细的检查,发现他同时合并曲霉菌感染,后续对症治疗,老黄于10月好转出院。
王新航主任医师提醒,慢阻肺患者即使确诊,也常因不规范用药、无法坚持长期管理,导致疾病进展迅速,使病情急性加重,甚至失去生命,因此,患者用药切忌“见好就收”,一定要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坚持随访调整用药,这才能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
作为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慢阻肺的规范治疗管理应在患者和医生和两个主体协同配合下完成。
王新航主任医师说,当确诊慢阻肺后,患者应积极戒烟、减少污染空气暴露、职业病粉尘接触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呼吸康复治疗、适当科学锻炼身体等非药物治疗方式。
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
目前我国慢阻肺患者约1亿人,该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但其患病知晓率为率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
今年9月,慢阻肺病正式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更多的市民和慢阻肺患者将从中获益。
慢阻肺病因
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个体易感因素:遗传、年龄、肺发育不良、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
环境因素: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吸入、慢性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
高危人群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一)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有研究表明,高达50%男性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
(二)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
(三)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
(四)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早期慢阻肺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症状日益显著;
后期可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相关腹胀、下肢浮肿等体循环淤血相关症状、呼吸衰竭至发绀、呼吸困难、肺性脑病相关行为怪异、谵妄、嗜睡等症状、自发性气胸等。
如何预防?
1、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暴露。
2、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提倡厨房通风改造和炉灶改造,雾霾天气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
3、加强职业防护,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减少职业环境中粉尘或者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暴露。
4、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减轻支气管—肺发育阶段的异常损伤。
5、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急性加重。
如何诊断
早期肺功能下降和症状没有显著相关性,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仅有肺功能减退,而无相关症状,对肺功能检查重视不足造成高漏诊率。
等患者因气促、胸闷或慢性咳嗽时,其肺功能已经下降50%以上,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