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

漫话基因与健康(17)话说支气管哮喘(中)

发布时间:2015-02-27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285

近年来,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已发生重大改变 , 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研究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如共建刺激信号、 CpG 寡核苷酸序列、β 2 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各种转录因子 [ 活化蛋白 1(AP1) 、 NF- κ B 、 GATA-3 、 GATA-4] 、磷酸激酶、蛋白激酶等等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在遗传学研究中β 2 AR 已成为哮喘易感基因的研究热点之一。

  所谓β 2 AR 即β 2 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一基因已被科学家克隆和测序。它位于 5 号染色体长臂 31-32 ( 5q31-5q32 )区域,是无内含子的基因。这个基因长约 1 239bp ,编码 413 个氨基酸,由 7 个疏水残基组成跨膜结构域。

  国外有研究显示,应用多重 PCR 技术加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正常人及哮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β 2 AR 基因在英美高加索人群中存在 9 种点突变,它们分别位于 46 、 79 、 100 、 252 、 491 、 523 、 1 053 、 1 098 和 1 239 位核苷酸序列。发现其中 4 种可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它们分别位于第 16 、 27 、 34 和 164 位氨基酸。最常见的多态性是 16 位精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和 27 位谷氨酰胺突变为谷氨酸,其次为 34 位缬氨酸突变为蛋氨酸和 164 位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国内也有学者报告,我国北方汉族人群β 2 AR 基因 16 、 27 、 164 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与英美高加索人种有所差异。但也表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β 2 AR 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相关联。哮喘组人群β 2 AR 基因 16 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显示,精氨酸 / 精氨酸基因型占 24% ,精氨酸 / 甘氨酸基因型占 45% ,甘氨酸 / 甘氨酸基因型占 31% ,后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研究显示,β 2 AR 基因 16 位点多态性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联,甘氨酸 / 甘氨酸基因型在重度哮喘组中所占比例与轻、中度哮喘组比,差异有显著性。为此认为我国北方汉族人群中β 2 AR 基因 16 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联。

  国外的临床研究提示,β 2 AR 多态性与哮喘临床症状及有关检验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表明,具有甘氨酸 16 型β 2 AR 的患者,与较严重的哮喘相关联。荷兰学者研究了组胺气道高反应性与β 2 AR 基因 16 位点多态性的关系,在 64 例具有高血清 IgE 水平的哮喘患者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甘氨酸 16 等位基因与气道高反应性有显著相关。我国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将哮喘患者分为:间歇发作 - 轻度组和中度、重度三个组。结果显示,哮喘病情严重程度与β 2 AR16 位点基因型有关,具有甘氨酸 16 纯合子的患者在重度组比例高,而具有精氨酸 16 纯合子的患者在轻度组和中度组比例较高。

  当然,除以上还有诸如: Timl 基因与 Th2 细胞; ADAM33 基因与气道重塑; T 细胞受体 V β链基因片段( TCR V β)与哮喘患者屋尘螨过敏关系问题;哮喘患者体内嗜酸性粒细胞( EOS )增多与 EOS 的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如 BCL-2 、 ICE 、 IL-5 的关系等等,恕不一一叙述。科学家们期望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能找出相应的“修复”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当然,在防治哮喘方面,对多数人来说目前还只能先用普及的大众化的方法,这将在下篇继续提供。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 2005.10.13 )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