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

漫话基因与健康 ( 21 )基因组学与药物不良反应

发布时间:2015-02-27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250

怎样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既然是把双刃剑,我们如何避开它的不良反应“锋芒”而积极利用它有利的一面呢?目前研究人员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解决“个体化治疗”。比如通过对细胞色素 P450 ( CYP )中的某些基因或 N- 乙酰基转移酶( NAT2 )的基因检测,事先知道 结核病 患者 是否可能产生对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的肝毒性不良反应,如有则避开而另选其他药物。 此外,某些 CYP 酶的检测技术,可以协助医生对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的选择; 基因分型的应用还有利于治疗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等。

  其二是“改造药物”。比如药物进入人体后都会与许多蛋白质相互作用,如载体蛋白、运转蛋白、代谢酶类以及多种受体等。这些蛋白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靶向作用、药理作用、代谢和排泄等全过程。现在研究如果抗癌药能通过某种“载体”直接把药物“弹头”运转向癌肿病变局部的“靶位”,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在化疗过程不发生掉头发、吃不下饭和白细胞降低等的不良反应。

  其三是发挥“优势遗传因素”的作用。 有对照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对某种药 物不产生不良反应,为什么?因为人体内存在某种“保护”基因的缘故。一些研究证实了人种间的基因分布的 差异性,

  而正是这些特异性遗传背景可能增加或降低个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因此,有可能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就发现个体对某些药物存在不良反应从而尽早进行“分子外科”手术。

  由美国、中国、日本等 6 国 200 多位科学家参加的 “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 已取得阶段成果,并于 2005 年 10 月 27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人类基因组中碱基对序列 99.9% 都是相同的,只有不到千分之一左右的序列是不相同的。这些差异被称为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的 DNA 上单一碱基对差异( SNP )。可就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

  将来,人人都会有“ SNP 基因芯片分析报告”,它将显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基因情况,从而也会避免一些患者因个体差异而受到严重的药物毒性反应、甚至丧失生命。不过 当前在基层我们还只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充分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相互作用。在用药前必须详细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治疗方案及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用药,忌滥用及不规范的长期用药。

  二、注意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是否有妊娠、酗酒、并存病、心肝肾及精神病史、过敏性体质及营养状况等。

  三、 严密的观察和监测。在用药前进行必要的理学或生化方面的检查,用药全过程都要加以密切观察,以免发生不测或意外事件。

  四、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类似或相应症状时,都应按规定及时给予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或停药,并持续密切观察。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 2005.12.26 )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