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

漫话基因与健康(25)卡介苗已“青春不再”?(一

发布时间:2015-02-27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197

 苗 小姐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依稀听见掌声和喝彩。她禁不住眼泪流了下来!为什么?故事还得从这里讲起……

  那是 1975-1977 年,在南印度的 Chingleput 地区,一项庞大的卡介苗( BCG )研究工程在进行。研究者通过标准结核菌素( PPD-S )试验,证实所观察对象没有受过结核菌感染,然后注射了卡介苗。注射组与对照组各 13 万多人,历经 7 年半的观察,遗憾的是结果显示,注射组没有取得预防效果,其保护率为 0 !

  这一结果,引起了业内专家的关注。卡介苗为什么会失去保护力?据国际防痨与肺病联合会( IUATLD )《控制及消除结核病危害的干预措施》(下称《专著》)有关“卡介苗接种的功效和有效性”所列举的系列文献显示, 1935-1946 年间,国际 5 项主要的前瞻性研究,其中北美、芝加哥、费城、萨斯卡次万等 4 项均显示了 BCG 的防止死于结核病的保护率均在 80% 以上,只有纽约的研究未获预防效果; 1987-1990 年间,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11 项研究,总结出 BCG 对防止结核病死亡、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有非常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中 8 项保护率在 80% 以上, 3 项也在 50% 到 70% 。 1988-1991 年间,还有多项的回顾性研究考查了 BCG 的有效性,大部分显示其保护率均在 50% 以上,当然,也有几项显示为 0--50% 。

  为什么 BCG 的保护率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IUATLD 《专著》指出:必须记住,不能单纯地用表面数值来衡量它的保护作用,而必须认识所探讨问题的内在实质。是的,它的保护作用还应该与疾病流行状况、被观察者体质和患病状况、受接种者的遗传性差异、菌苗的差异等结合起来,特别是后者。

  谈到这里,话题不得不回到十八世纪。 1902 年,奴卡得( Nocard )从一头患结核病的母牛乳房结核病灶中,分离了一株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并送往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1908 年 1 月,由该所的卡尔默( Calmette )和介兰 (Guerin) 两位科学家,将这株牛结核分枝杆菌植入特殊培养基中培养。几个月后,发现它对豚鼠的毒性有所下降。于是他们继续每两周传代“减毒”一次, 60 代后已“驯化”到对猴子、小牛没有致病毒力; 10 年后,证实它可以使小牛产生对有毒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力。历经 13 年的“怀胎”、传种 230 多代, 苗 小姐应运而生了。 1921 年 7 月 1 日,由法 国儿科 医师韦 - 豪里( Weill-Halle ),正式给一个新生儿做了免疫接种,这个婴儿的母亲产后不久因结核病死亡,而这个孩子的祖母也同样患有结核病,但这个幸运儿接种卡介苗后却在这样的环境里健康地成长。在这之后的 3 年时间里,又有 317 个婴儿接种了 BCG 并取得了效果。在“十痨九死”的年代,得到这样的防病效果, 苗 小姐简直成了人们的“掌上明珠”。之后, 苗 小姐便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直至今日,现在,全球每年约有 1 亿人接种卡介苗,是人类历史上使用得最广泛最持久的一种菌苗。

  那么,时至今日,年届 85 岁高龄的 苗 小姐还是那样“风光依旧”吗?为什么有些文章表明她已“青春不再”?不能再显示对抗结核病魔的活力?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被认为是没有保护效果的“报忧不报喜”的文章。慢慢地发现问题出来了……

    ( 作者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 2006 年 2 月 26 日 )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