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案例简析
咳嗽案例简析( 15 ) 胚胎发育留隐患
胚胎发育留隐患 |
患者女性, 20 岁。因反复发热、咳嗽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一个半月而就诊于某市医院。患者近一个半月来自觉活动后疲乏无力,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体温高达 39.4 ℃上下,同时伴干咳、胸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县医院,经抗生素(用药不详)治疗后体温稍有下降,但午后仍有低热并多汗,干咳、胸痛等症状未见改善。 X 线胸片示:双下肺纹理增粗,左心膈角处见一密度均匀团块状影,左膈肌轻微升高。患者既往无慢性病史,无结核病接触史。遂住入某市医院。 查体:体温 37.2 ℃,脉搏 80 次 /min, 呼吸 20 次 /min, 血压正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腹部望、触、扣、听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115g/L , 红细胞 3.77 × 10 12 /L, 白细胞 5.7 × 10 9 /L, 中性 0.65 ,淋巴 0.34 ,单核细胞 0.01 。血沉 30mm/1h 。二便常规正常。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均正常。癌胚抗原阴性。痰涂片检抗酸杆菌 3 次阴性,痰病理检查瘤细胞 3 次阴性。 PPD 皮肤试验呈强阳性反应。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示:左下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内基底段开口略见狭窄,未见肿物、溃疡及出血。印象:左侧支气管慢性炎症,刷检未见肿瘤细胞。肺功能检查:弥散功能轻度减低,余项大致正常。入院后给予抗结核标准短化诊断性治疗,临床症状改善。 3 周后 X 线胸片复查:左下肿块无明显改变。 胸部 CT 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可见一圆形密度增高影,大小约 5cm × 4cm ,边缘清晰,内可见一索条状影。 CT 定位诊断性穿刺,细胞学及结核菌检查未见肿瘤细胞及结核菌。 归纳本例病史有如下特点:( 1 )年轻女性,病史短,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病症;( 2 ) PPD 皮肤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3 )纤支镜检查为左侧支气管慢性炎症,刷检未见肿瘤细胞;( 4 ) X 线胸片、胸部 CT 示:左下肺团块状影,不是结核病好发部位;( 5 )经抗感染、抗结核治疗病变未见吸收。难道患者肺部影像所见是占位性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从患者年轻,病程短、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表现为边缘明晰光滑团块状影,临床各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应该是良性病变。不过良性病变中可排除肺结核球、炎性假瘤、肺囊肿、肺内畸胎瘤等,但肺隔离症不能除外!于是转外科诊疗,术中于左肺下叶取出一实变肿块。病理诊断:左下肺先天性肺隔离囊肿伴化脓性病变。 简析: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异常,是以血管异常为基础的胚胎发育缺陷。临床上较少见,约占肺先天性畸形的 0.15%-6.4% 。本病分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前后者之比约为 3 : 1 。多见于青少年,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反复肺部感染。约 4/5 隔离肺位于下叶,左侧多于右侧。1/3患者为体检胸片发现肺内阴影 , 多被误诊为肺囊肿、结核、肺癌和纵隔肿瘤。当患者有反复肺部感染病史,X线平片发现肺下叶后基底段囊状或肿块状阴影,经抗炎治疗长期不吸收,应怀疑本病。B超、CT或MRI能显示其供血动脉,对诊断非常有帮助。叶内型的动脉血供几乎均来自 胸主动脉,叶外型则多来自腹主动脉或其分支。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3D DCE MRA) 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根治靠肺叶切除术。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 2006 , 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