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案例简析
咳嗽案例简析( 18 ) 撩开咳嗽的面纱
患者男性, 42 岁。因咳嗽、胸痛、气促 3 个半月住入某市医院。患者近 3 个半月来,咳嗽,少痰,胸痛,以右侧为著,活动后气促。近 2 年来,曾因“喘息性支气管炎”就诊某地医院,用药不详。无其他病史。
查体:发育营养中等,自动体位,神志清楚。体温 35.4 ℃、脉搏 76 次 /min 、呼吸 24 次 /min , 血压 128/90mm Hg(1mmHg=0.133kPa) 。无口唇紫绀及杵状指(趾)。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部听诊双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无湿性啰音。心率 76 次 /min ,律齐。腹部及其他系统未检出阳性征。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 6 mm/1h, 红细胞 4.06 × 10 12 /L, 血红蛋白 113g/L, 白细胞 11.8 × 10 9 /L, 中性 0.72 ,淋巴 0.28 ;血糖 6.2mmol/L; 肝肾功能无异常 ; 痰涂片检抗酸杆菌 3 次均阴性 ; 血培养致病菌阴性,血尿酸正常。血清结核抗体、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值范围。二便、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均未见异常。 PPD 试验硬结平均直径为 5 × 6 cm 。 X 线胸片示:右上肺可见片状阴影,浓度致密,边缘清晰;余肺及纵隔、心影均未见异常。鉴于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有增高趋势,给予抗感染治疗。 1 周后进行的胸部 CT 示:右上肺野见一大小约 7 cm × 6 cm 片状浓度致密影,双侧肺动脉充盈缺损。初诊为肺血栓栓塞症。
是肺血栓栓塞症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 草案 ) 》指出:“ 肺血栓栓塞症( PTE )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本例的临床症状与 肺血栓栓塞症 有相似之处,以气促、胸痛、咳嗽、咯血为主,所谓“肺梗死三联征”。加上 X 线胸片、胸部 CT 也都有类似的影像特征 。但医师们反复对照 肺血栓栓塞症诊疗 《 指南 ( 草案 ) 》 ,又觉得本例所获得的临床这些特征还都不具有特异性。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遂转外科施行手术。术中见肺动脉内一新生物,始于根部,几乎占据整个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经病理镜检、免疫组化检查, 最终病理诊断:肺动脉内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简析: 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MFHL ) 曾称为恶性纤维黄色瘤,近年多称为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目前,比较一致认为其起源于未分化的间质细胞瘤。本病可分为 3 型,即:成纤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和炎症细胞型。 MFH 多发于深部软组织、四肢躯干的骨骼肌,原发于肺者罕见, 原发于肺的 MFH 是罕见的,属肺动脉肉瘤的一种。本病多见于肺实质内,但也可以发生在较大的支气管内。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男多于女。 其 临床症状 往往是多样化、不典型, 以咳嗽、血痰和胸痛为主,如发生在支气管内并受继发感染者,可出现发热、脓痰、血痰或咯血等症状。 X 线影像以周围型肿块为主要表现,常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不大,这些影像表现又难以与肺部良性占位病变鉴别 ; 穿刺活检常为坏死组织,故很难做出明确诊断,只有靠 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手术切除是肺 MFH 的首选治疗 , 可配合化疗、放疗、免疫等综合治疗。(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 2006 , 10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