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防治( 5 ) 『 慢排 』患者如何选择治疗
所谓“慢排”是指:肺结核患者经用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 DOTS )方案治疗失败,再经过标准的 8 个月复治方案治疗,痰菌仍然阳性的;或是反复排菌达 2 年以上者,称之为难治性肺结核或慢性排菌病人“慢排”。如果能为病人作药物敏感性试验,而且结果明确患者同时耐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两种药物者,则称之为耐多药结核病( MDR - TB )。国际防痨与肺病联合会( IUATLD )认为( 2002 ),这部分患者只能寄希望于疾病的自然转归或新药。国内外报道表明,在许多国家, MDR - TB 疫情已呈上升趋势,甚至有些国家已达到威胁结核病控制的程度。化疗管理的不善,引起这样的严重后果,我们不能不引起严重关切。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正式出版物及专题讨论会文件( WHO/TB/99 1999 、 WHO/CDC/TB 2000 )中指出, MDR - TB 治疗存在许多问题:( 1 )所需的药物费用昂贵(可达一线药物方案耗费的 100 倍);( 2 )这些药物中大多数抗结核有效活性相当低;( 3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须在专家指导下用药;( 4 )疗程长,至少要治疗 21 - 24 个月;( 5 )国家结核病规划( NTP )方案中很难预期完成这样的方案;( 6 )需要建立标准的实验室,以准确鉴定细菌药敏类型,但目前基层仍有困难;( 7 )合理治疗的知识尚缺乏。
关于这部分病人的治疗方案, WHO 于 1997 年组织国际有关专家拟定了《耐药结核病处理指南》,国内也有相关《指南》和《意见》。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其基本原则为:以既往用药史和药物敏感试验为基础,加强期选择 3 种以上敏感或未用过的二线药物,制定个体化 5 联治疗方案,并注意用药监测,全疗程需 21 个月以上。
这方面可选择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 FQ S ):这是一类对治疗敏感的和耐药的结核病很有前景的药物,目前正在开发的约有 50 余种,为 MDR - TB 治疗方案的组成提供了新的选择。
经研究证明,这类药物中同时具有抗结核活性的有氧氟沙星 (OFLX ) 、左氧氟沙星( LVFX )、斯帕沙星( SPFX )等等。其中以 SPFX 、 LVFX 较常用,对 RFP 耐药者,它们是可以选择的有杀菌作用的药物之一。
2. 对氨基水扬酸异烟肼( Pasiniazide PASI ) 该药是对氨基水扬酸( PAS )与 INH 的化合物,《中国药物大全》( 1991 )载为百生肼。商品名有力克肺疾、力康肺疾、结核清等。 PASI 完全不同于其母体的 PAS 和 INH 。其优点为:毒性及不良反应率较 INH 、 PAS 更低;较 INH 有更高的血内及组织内的有效浓度; INH+PAS 联合治疗无效时,改用本药有效;能延迟发生结核菌对 INH 的耐药性;对耐 INH 、 RFP 的 MDR-TB 患者是可选药物之一。
3. 丙硫异烟胺( 1321th TH )为 INH 的衍生物,对结核菌和某些非结核分支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联合 SM 、 INH 、 PZA 有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作用。口服后能迅速分布各组织和体液中,也可进入血脑屏障、胸膜腔和干酪性病灶中。该药能抑制 INH 在肝内的乙酰化,增加 INH 的作用。
4. 氨基糖甙类药物(不包括 SM ):这类药物包括丁胺卡那霉素( AK )、卷曲霉素( CPM )、奈替米星( NTI )等。一些研究发现, AK 比其它氨基糖甙类药物有更强的抗结核菌活性。但常与卡那霉素交叉耐药,与卷曲霉素为不完全交叉耐药。 AK 对耐 SM 的结核菌有抗菌作用,然而其早期杀菌活性较弱。 CPM 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对各型分枝杆菌有抗菌作用,包括结核菌,与 KM 为不完全交叉耐药。 NTI 为广谱、高效的半合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血药浓度高,杀菌率高。临床药理显示,该药对细胞内外的结核病菌均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5. 利福霉素类新药:如:利福布丁( RFB )。该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结核菌、麻风杆菌和一些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 )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结核菌的抗菌活性较 RFP 强 2 ~ 4 倍。为细胞内外均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其体外活性优于 RFP , 但与 RFP 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交叉耐药,观察还提示对细胞外细菌早期杀菌活性不如 RFP ,但其脂溶性强于 RFP ,因此组织穿透力高,半衰期较长,代谢广泛。这类药还有 KRM1648 ,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 5 种衍生物之一。该药对结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都较 RFP 为低。
对“慢排”或 MDR-TB 患者,如有手术适应征的,应尽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选择化疗的,应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或免疫治疗。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 2004 , 4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