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防治( 9 ) 肺结核为什么『老治不好』

发布时间:2015-02-16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202

当今的全程督导化学疗法,对于新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可以取得 98% 的治愈率、 2 年复发率低于 3% 的疗效。那么,为什么还有的人患了肺结核“老治不好”呢?对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病原菌方面的因素

  首先,谈谈病原菌方面的一些因素吧。

  1. 感染的是不是结核分枝杆菌。 肺结核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据目前所知,自然界中有致病不致病分枝杆菌 200 多种,其中除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等外,其余统称为 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 )。我们现在常用的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方法,是痰涂片抗酸染色法,而很多 NTM 如偶然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等等,它们虽然都不是结核分枝杆菌,但也都可以在肺部产生类似于结核病变的 X 线影像,也可以在痰涂片抗酸染色检验时发现阳性。据 2000 年全国一项调查表明,在 441 例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病例中,经过菌型鉴定,真正属于结核分枝杆菌只有 88.9% ,而 11.1% 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福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比例则更高( 13.3% , 1990 )。全国非结核分枝杆菌人群感染率平均为 15.35% ( 1990 ),而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海南、福建三省却分别高达 44.89% 、 43.80% 、 37.72% 。这告诉我们 NTM 在人群中的感染与患病率是高的。国内外报告都指出,众多的 NTM 对抗结核药物都不敏感,我国 2000 年调查表明,其对 5 种主要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高达 95.9% ,这就表明了抗结核治疗对 NTM 肺 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肺结核病人难以治愈时,要考虑是不是得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2. 是不是感染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有报告表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对 5 种主要抗结核药物之一的吡嗪酰胺( PZA )有自然耐药性。一般认为, PZA 在抗结核短程化疗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它耐药就等于失去了一种重要药物的作用,因此不能收到应有的疗效。

  3. 是不是感染了耐药的结核菌。 所谓耐药菌 ( DR-TB ) 就是指结核菌对 异烟肼( INH , H )、利福平( RFP , R )、吡嗪酰胺( PZA , Z )、乙胺丁醇( EMB , E )、链霉素( SM , S )等 5 种主要抗结核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产生了耐药性,特别是如果同时对 RH 耐药,我们称之为耐多药结核菌( MDR-MTB ),由这种 MDR-MTB 引发的结核病,称之为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据 2000 年调查,我国结核病总耐药率为 27.8% ,其中初始耐药率为 18.6% ,获得性耐药率为 46.5% ;初始耐多药率达 7.6% ,获得性耐多药率达 17.1% 。 福州肺科医院于2002年报告, 在2076例菌阳肺结核病人中, 检出910例耐药病人, 耐药率为43.8%,其中同时耐RH者占6.8%(141/2076)。这里还应该强调指出, 该组的青少年耐多药率却高达10.3%(73/709)。说明耐多药问题已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 目前认为 耐药性结核病的发生,已使一些结核病人重新沦为 “ 不治之症 ” 。

  针对以上情况,为提高治愈率,当初治肺结核病人经过标准的抗结核治疗2~3个月,痰中还查到抗酸杆菌时,表明已没有取的早期转阴的效果,这时最好要做痰的抗酸杆菌培养、菌型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尽早辨明病原菌 及是否有 耐药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2004,8:2)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