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凶 宅 释 疑 (三)

发布时间:2015-02-16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311

让科技驱散幽灵
 

  今天,结核病依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幽灵一年夺走人类250万条生命!为此,我们重温发生在“大宅门里的疑团”这个故事不无现实意义。为防止这一故事重现,我们首先要“御敌(病原微生物)于国门之外”,对此要做到: 
  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当有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超过3周时,就要即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而今,对新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有效的抗结核化疗2周后,病人的传染性可减至原来的5%;4周后,减至原来的0.25%,疗程结束治愈率可达95%以上。这样既可以阻断传染源,又可以让病人早日康复。
  常开窗户,确保室内空气流通,以降低含飞沫微滴核的密度。有研究表明,1小时通风换气6次,45分钟后,空气中含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可以降到只有开始时的1%。
  切断传染途径。不要对着人咳嗽、打喷嚏,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也不要面对着咳嗽、打喷嚏的人,防止飞沫传染。尽管戴口罩的作用有限,但接触病人时却是必要的措施,这样能避免飞沫传染。
  提高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坚持锻炼身体,均衡营养不偏食,注意劳逸结合,及时增减衣着、被褥。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新生儿要及时注射卡介苗(BCG),以增强对结核病的免疫力。 
21世纪是基因组学时代。随着基因功能、基因调控、疾病基因、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研究的深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我们对待结核病,也许会从妊娠早期的羊水细胞中发现胎儿是否患有易感结核病的基因缺陷,从而进行基因“整容”;明天,我们也许会给人植入一种结核杆菌“自杀基因”,让结核杆菌“自杀”在感染者的细胞内;也许会采用替代缺陷的结核病抑制基因,让体内免疫细胞更敏感地识别结核杆菌,借以提高其杀灭功能;也许会使用一种含有“弹头”导向的药物,直接“攻击”结核菌,人们不至于大把大把地吃药,以免伤害到肝肾等“无辜”的器官。
  亲爱的朋友们,“明天”已不遥远,它是今天的延续。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科学定将战胜幽灵,凶宅事件将不会重现,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 刘坦业 原文刊载于《科学与文化》杂志,2005,05:46-47.)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