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善待我们的“第二心脏”
人们用“举足轻重”来说明“举足”“能起到影响全局的关键作用”,这是非常贴切的。从“地理”位置来说,“足”是离心脏最远的“边区”,可是在健康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
人的“第二心脏”
当人们行走时,首先要“举足”,接着就是脚后跟着地并移动脚趾,靠脚趾把身体推向前方。这时,也许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举足”时随着腿部肌肉的放松,血管扩大,血液便更容易往下流;当脚跟着地并再移动脚趾运动之前,腿部肌肉会自然收缩,血管受压而把血液推向身体的上部。也就是说,人行走时,脚在“默默无闻”地帮你把心脏的血液运到“边区”,然后再把“边区”的血液推回心脏,起到“泵”的作用。因此说,脚是我们的第二心脏,在人体的健康方面,我们的这双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些知识分子会英年早逝正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过分劳心劳力所致。墨西哥《千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处于神经紧张的边沿》的文章,指出:“生活的重压已成为现代都市的一种新病症”。它“使人会变得焦躁不安,心跳加速,并出现抑郁、头痛、失眠、神经紧张、消化不良等症状,继而引发其他疾病,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问题或自杀倾向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手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们靠手写字、绘画、绣花、弹琴、敲键盘等等;而脚却慢慢地被人们“束之高阁”。据日本山佐钟表计测仪器公司的一项调查,现在一般职员一天平均行走的步数,男性为5800步,女性为5380步。然而,从保持健康的要求来说,至少每天需要行走1万步。因此,现在一般人每天行走的步数仅最低限度的一半。不是吗?人们上下班赖三菱、宝马以“奔驰”,上下楼靠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营销、购物可以由“依妹儿(E-mail)”代办,闲暇时坐下来看电视、“逛网吧”。天长日久,“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于是,便有人出现了“将军肚”、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而有些人却因无暇顾及活动,既劳心又劳力,于是,形体憔悴,步履艰辛,诱发疾病而英年早逝。
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依靠气血的流通来完成的。而气血运行的通路,有如自然界的江河百川,纵横交织,遍布全身。人体有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运行是循环贯注的。比如,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回“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即所谓“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其生理功能,主要起着联系人体内外上下与通行气血的作用。所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统一协调。
有研究认为,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与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比如人们的情绪常常影响到经气的通达,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证候:“如抑郁伤肝,肝之经气失调,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长可出现不思饮食”等。可见不仅各种体力劳动可以引起疲劳,而且精神思维与意识活动也会引起疲劳,此外,疲劳反过来作为病因,反复持续,日久而后造成“虚劳”,以至百病丛生。
国家体改委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为58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另有调查显示,1991年到1996年间,因病去世的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2.23岁,较同期北京市平均寿命73岁低20岁。
“君子动手不动脚”的弊病,等于无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给生命与健康种下了恶果。
为了纠正“动手不动脚”的弊病,日本资生堂挂川工厂曾立了一条奇特的厂规:职工每日上班时,都要脱下鞋子,在一条长达75米的鹅卵石路面上走两圈。据说在这样的路上走一圈,可刺激脚掌的36个穴位。随着石子的由大到小,刺激的穴位数也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行走后,职工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称这条路为“健康之路”。
既然有“健康之路”那就走吧。当然,路不止一条,可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走”。
向楼梯要健康 美国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调查证明,35-80岁的人,如果每周通过运动消耗2000卡热量,那么他的寿命就可延长两年半。每周上下5000级楼梯,即可消耗同等数量的热量。当然,我们也不必为这个庞大的数字而发愁,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得到。我们按每天上下800--1000级楼梯计算,一周不就5000级了吗?比如你家住4楼,办公室也是4楼,每天上下楼各3次,再加上其他必要的走动不就够了吗?不过你得放弃电梯那“上上下下的享受”就是了。
健步走有好处 有研究表明,若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计算,走1600米就能消耗100大卡的热量。如果每周以轻快的步子(如果你的心脏耐受的了,最好以每秒钟2.5步的速度为准)走3次,每次30分钟,那么,心血管的健康水平能提高15%,这对防止肥胖,降低血压和提高心血管功能都大有好处。
关于走路,当然,我想也不必过于拘泥饭前走还是饭后走,平原走还是高山走,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走。
跳舞也能健身 国际标准舞也是体育健身的舞蹈。当然,我们不要求每人都“闻鸡起舞”,这也得因时因地制宜。闲暇时到广场或“露天舞场”舞上几曲不无裨益。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刺激会使我们内耳迷路中的球囊发出信号,让人腿“痒痒”地想翩翩起舞。而标准舞则必须挺胸,收腹,扭动腰部,前进时脚跟落地然后过度到脚掌脚尖,后退时脚尖脚掌脚跟,这样,我们的胸部背部腰部腿部乃至于全身肌肉都会运动起来,血液也会加强流动。更好的是,跳舞时,你必须聆听音乐,踩准节拍,这时你的内耳迷路中的神经冲动会使下丘脑也活跃起来,而下丘脑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心情愉快。
当然,在“脚底”还有许多“工夫”好使。我国清朝有一位总督,晚年坚持养身长寿之道就是“饭前走百步,睡前一盆汤”。这“睡前一盆汤”就是洗脚。古人云:“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坚持每天晚上“睡前一盆汤”,能改善脚部和全身组织的营养,使人感觉轻松、安眠。
啊,真可谓知“足”者常乐!
善待我们的“第二心脏”吧!
敢问健康“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走吧,让生命之树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