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5-02-16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273

        1982年3月24日,伟大的细菌学科奠基人、德国医学科学家罗博特·科赫(Robert Koch)在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他详尽地陈述了结核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培养方法。他的论述,受到与会者的欢迎。演讲结束,全场先是鸦雀无声,接着突然爆发出狂热的掌声,全体起立,热烈欢呼他的成功。 
  科赫发现结核菌其实验方法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以及在这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堪称“天衣无缝”。1882年刊载于《柏林临床医学期刊》上的《结核病病原学》及他1876年刊载于孔(F·Kohn)所主编的《细菌·生物学杂志》上的关于《炭疽杆菌病原体》的论述,均被科学界列为经典著作至今不朽。1905年科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也许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伟大的人物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的人间伟绩。 
  科赫28岁生日那天, 妻子送给他一台显微镜,他利用厨房布置起一间简陋的实验室。从科赫完整的实验记录中看到,他一共研究了98例人结核病、34例动物结核病,接种了496头实验动物,取得了43份纯培养,并在200头动物中进行菌毒试验。不知从多少次失败中才获得成功!是年他年仅39岁。 
  时光从1882年3月24日--历史上的这一天流逝过一百多个寒暑春秋!而今世界卫生组织又确定1996年3月24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回顾历史上的这一天,正视现实的这一天,我们应该如何为控制结核病而走过自己的每一天?!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1996,3:18)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