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呼吸道漫游记
"五.一"长假的一个早晨,懵懂中听到一声哨响,接着是导游小姐柔美的解说词:你去过“肺腑” 吗?这里的世界很精彩,要闯过 “五关”,穿越气道“灌木丛”、“沼泽地”;可以看到“万木植物园”,可以看到白细胞和病原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但是,这里的世界也很无奈,要跟许多莫明的微生物擦肩而过,弄不好会被粘液粘住,咳一声把你抛到九霄云外!怎样?有兴趣去 “漫游”一番吗?好,那就从这儿开始吧…… |
---|
这里山路十八弯,要进入“肺腑”,首先要闯过气道“五关”。因为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的。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则是气体的通道,所以称呼吸道。鼻、咽和喉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则为呼吸系终末器官。
肺“开窍于鼻”,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肺的“大门口”-鼻子。鼻子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窦三个部分。外鼻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让人“五官端正”;外鼻 |
下端向两侧膨出,称鼻翼。鼻翼有两个孔道,我们称它为鼻腔;鼻腔前部为鼻前孔,与外界相通;后部为鼻后孔,与鼻咽部相连。好,现在我们进去吧。
大家注意了,这里是第一关-鼻腔。吸入性气流在这里汇集后,到鼻孔内沿着弯曲达60°~130°的主鼻道,经过鼻咽部,再向下转90°才进入气道。鼻腔前面覆盖皮肤,长有“灌木丛生”的鼻毛,后面布满粘膜,是分泌粘液的“沼泽地”,鼻毛和粘液有阻挡和吸附飞尘和微生物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障碍才能进入。 “导游小姐,这里怎么这么温暖?”对,因为鼻腔有丰富的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湿润、加温的作用。同时,当鼻腔受到有害气体刺激或微生物感染时,就会出现粘膜充血肿胀和分泌过多现象,这就可能发生鼻炎了。这里的粘膜还富有嗅神经末梢,是嗅觉的感受部分,当我们闻到臭味时,就会屏住呼吸,以示拒绝接受。好,大家再往里看。这一个个小“房间”叫鼻窦,它也可温暖、湿润吸入的空气,歌唱家很需要它的支持,因为它像音箱,会起到共鸣的作用。如果我们感冒了,引起了鼻窦炎,那“感冒声”就出来了。 下面是第二关-咽部。你们瞧,它上宽下窄,是进入肺部的“咽喉要塞”。它的上部为鼻咽,再进去一些为口咽,下部为喉咽,其前下方通喉部。 大家小心了,这里有两条通道,靠前面有软骨构成支架的那一条叫气管,靠后面那一条叫食管。食管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食物进入的通道,掉进去会被胃肠消化掉。但也不要过分紧张,生理结构奥妙得很,等下就会看到。 现在看第三关-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喉咙。它上通咽下连气管,由软骨作支架,外附着喉肌,内有粘膜覆盖。先生们摸摸,脖子上不是有个“喉结”吗?这就是喉部最大的软骨-甲状软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软骨。会厌软骨像一片树叶一样,当我们吞咽时,会厌软骨就会自动封闭喉咙,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这就是生理结构的奥妙,不然就“够呛”。 你知道我们是怎么发音的吗?瞧,喉腔里有一对声带,当呼出的气体通过声门时,声带振动便发出声音。因此,当我们上呼吸道有炎症或过敏时,喉部粘膜发生水肿声带充血,声音便嘶哑了,严重时还会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跨越风的“隧道”
前面三道关是上呼吸道,下面就要进入下呼吸道了。 |
成年人气管长度约10~12厘米,如果从门齿算起到气管分叉部,约有27厘米长。气管覆盖着粘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之间,有能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粘膜下层也有一些腺体。粘液中除含有一般粘蛋白外,还有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和溶菌酶等。它们分别不同程度地起着抑制、溶解或杀菌、中和病毒等作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都有纤毛,每个纤毛细胞都有1800多对纤丝,它们进行着快速而有节奏的协调摆动,从而把进入气道的飞尘及一些微生物的粘液流推向喉头,以便把它咳出去这就是痰液。
现在已经到了气管分叉部,马上就要进入第五关了。瞧,右边这条粗短、陡直的为右主支气管;左边这条细长、较倾斜的为左主支气管。所以异物或微生物容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支气管好像一颗倒立的树,在肺内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总共可达23~25级,所以称支气管树。由于支气管的软骨是一种不连续的软骨片,所以,当支气管越分越细小时,软骨组织也逐渐减少,平滑肌就逐步增多,至细支气管时,软骨消失,仅有平滑肌。平滑肌受神经支配,当一种叫迷走神经的兴奋时,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管腔变小,就发生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就是由于感染或过敏等引起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的。如果用了解除痉挛的药物,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舒张,呼吸道通畅,哮喘就得到改善。 初探奥秘的“肺腑”
我们将要进入奥秘的“肺腑”了。不妨先参观一下它的外貌。 看不见的战线
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微观世界。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有默默无闻的“健康卫士”-白细胞,也有妄图夺命的“隐形杀手”。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卫士”与“杀手”搏斗的情景,大千世界,变化万千。 |
大家瞧,这就是结核杆菌。它长得多么细长,稍弯曲或挺直,两端钝圆,“身长”1~4微米,“体宽”0.3~0.6微米。有时单个散在,有时多条相互粘附在一起呈人、T、Y、V型排列,再多时还会像“菊花冠”样。它从进入肺泡通过淋巴系统到达血循环的最快时间只要6个小时,如果抄小路从肺部局部的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循环的话,只要1个小时即可走遍全身。别看它小细菌一条,它一年可要吞掉全世界300万人口啊!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然,人体不能让它畅行无阻为所欲为。结核杆菌进入肺脏,人体就会响起“警报”,动员免疫系统起来与其作斗争。 |
下面请看白细胞与结核杆菌作殊死搏斗的“特写镜头”。
瞧,这叫大单核细胞,它能吞噬结核杆菌。当体内还没产生针对结核杆菌免疫力的时候,它就能吞噬结核杆菌,不过能力不强,有时结核杆菌反而躲在吞噬细胞里头,成为它的避风港,繁殖后代;也有的吞噬细胞与结核杆菌搏斗时同归于尽。就这样前仆后继,经过大约3~12周左右,体内产生了针对结核杆菌的获得性免疫力,这下能力大增,不仅对结核杆菌,甚至对其它微生物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就是通常说的细胞免疫力。 吞噬细胞有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之别。瞧,这种会随血液流动游走“巡逻”的属小吞噬细胞;镇守在肺脏、肝脏内不游走的是大吞噬细胞。你们看,由于结核杆菌的入侵,在肺部这里发生了炎症,这时体内分泌出一种化学吸引物质,告诉吞噬细胞这里出现了“紧急状态”,于是游走的吞噬细胞就穿透过血管腔,移向肺泡有炎症的部位集聚(趋向作用)。接着吞噬细胞根据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信息密码,发挥“识别作用”,确定吞噬的对象。好,场面出来了!瞧,吞噬细胞正对准“猎物”伸出伪足,把它包围起来。好,结核菌被“吃到”吞噬细胞内了,成了吞食小体的内容物了,细胞内的溶酶体参与了,细胞内暴发性地产生了氧依赖性杀菌物质,结核杆菌在这里被消化杀灭了!真够过瘾的!哎,漂亮! 突遇非典病毒
看过“特写镜头”,我们又来到了“病毒园”。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科学与文化》杂志.2003/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