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罗伯特 · 科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10-21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458

我有时也看琼瑶写的电视片,“一曲高歌千行泪,情在回肠荡气中……,盼来盼去盼不尽,天涯何处是归鸿。” 看到动情时我也会流下两行眼泪。我也爱看功夫片,英雄志千里,豪情冲云天!但是,对比之下,我更喜读科学家的故事,崇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罗伯特 . 科赫的故事,就是那么感人至深。好吧,我们不妨跟随时间老人暂时回到 19 世纪,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

天衣无缝的报告

  1882 年 3 月 24 日 这一天,在柏林生理学学会上,伟大的医学科学家罗伯特 . 科赫( Robert Koch 1843-1910 )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讲坛,缓缓地打开他那富有历史意义的篇章,开始讲演。据当时在场的学者后来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这样写道:当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时,全场先是数秒钟的鸦雀无声,继之突然爆发出狂热的掌声和欢呼,全体起立,一些人奔向讲坛祝贺他的成功。著名的病理学家魏尔啸( R. Virchow )多少年来坚持认为“瘰疠”和“肺痨”是两类病因不同的疾病,但是,他在那天会议上却代之以沉默。会后他戴好帽子、系好斗蓬默默地步出了会场。科赫发现结核菌,其试验方法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在科学试验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堪称“天衣无缝”。同年刊载于《柏林临床医学期刊》上的“结核病病原学”及他早年( 1876 )刊载于《细菌、生物学杂志》上的关于“炭疽杆菌病原体”的论述,两者均被科学界列为经典著作至今不朽。

  科赫的伟大成就,源于他献身科学的高尚品德和严谨治学的崇高精神,才使他获得了如此的硕果。 1881 年,科赫赴伦敦参加第一次国际医学会议,会上讨论了结核病在全世界流行的情况,正如他在那篇著名的报告中所说的:“在我所处的时代,人类死于结核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七分之一。在这一点上超过了几次造成世界性或洲际性大流行的令人色变的鼠疫和霍乱病。”于是结核病被喻为“白色瘟疫”,瘟神所到之处,大片的人群倒了下来!究竟是什么病魔如此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善良的人们呢?科赫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细菌学者的重大责任,为此,决心找出结核病的病原菌来,以造福人类。无疑,发现结核病病原菌的重大意义,在于人类向结核病作斗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新的起点。不是吗,当今天全球遇到 SARS 威胁的时候,人们多想弄清 SARS 的病原和找出有效的对策以遏制这种疾病的流行!可想而知科赫伟大情怀之所在和他当时所作奉献的伟大意义。

实验室原是厨房

  也许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伟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的人间伟绩的。年轻时的科赫,住在仅有四千居民的 Wollstein Bomst 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巨。他克服种种困难,利用厨房布置起一间简陋的实验室。 28 岁生日那天,他妻子送给他一台显微镜,他又买了很多小鼠,开始了他艰苦的实验室工作。

  科学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科赫将结核病人的排泄物给动物进行接种,接种 3 ~ 4 周后再将动物杀死。这时能在动物肺内发现一些灰色结节,再把结节压碎,涂在盖玻片上进行检查。他的研究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又一次地变换研究方法。每一次都希望发现结核菌,但均告失败。他毫不气馁,失败,再实验,再失败,工夫不负有心人,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不畏艰难的科学求实精神,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从科赫完整的实验记录中可以看到,他一共研究了 98 例人体结核病、 34 例动物结核病,接种了 496 头实验动物,取得了 43 份纯培养,并在 200 头动物中进行菌毒试验。不知从多少次失败中才获得成功!是年他才 39 岁。

  使人惊奇的是,科赫在科学上能够创造富有想象的哲理,通过科学实验成为人们确信不移的、可以目睹的事实。科赫十分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细小事物,当他发现夫人的剩余食物中会长“毛”时,这些“毛”让这位科学家产生了探索的灵感,决心从“毛”中探求出奥秘。于是他又想如何让病原菌不仅在显微镜下涂片法能检查到,而且也能在培养基上像长“毛”一样长出来。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他曾经培养出炭疽杆菌。接着他又开始了新的尝试,用自己辛勤设计的培养法,反复实验观察,希望培养出结核菌。科赫在研究工作中,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的恒心。在多年的研究中,他培养出的微生物,一般都在两三天内就能生长出来。可是,在培养结核菌时,却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次培养均不生长。他不断改进和变更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再培养到 5 天、 6 天、 9 天还不生长;再改进,再实验,又改进,又实验,仍不见结果!若是换成其他人,很可能将培养皿弃之不顾。但科赫却没有这样做,他尽可能地从思考中排除任何偏见和情绪的干扰,再接再厉,探索改进。也许在造就科学家和凡人之间只有一纸之隔,具有献身科学、坚毅不拔、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必备的品德,使科赫不知道在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改进和累计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观察后,结核菌终于被“感动”而开始生长了,这使得科赫如获至宝、乐趣横生、雀跃不止。

  在微生物的实验方法上,科赫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造了一系列细菌学检查方法,如盖玻片和载物玻片细菌检查法;悬滴方法;细菌的固定和染色;浇注平碟培养法及细菌照相技术等。至今这些方法仍沿用于微生物学的检查技术之中。 1882 年科赫还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氏三法则”,这就是: 每一例病例必须能发现该病的病原体应用培养基能培养出该病原体的纯种;以培养出的纯种病原体注射于动物可以使动物产生同样的病患。这一对于传染病与病原体关系所确定的研究“法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今天,科学家们不是正遵照这“三法则”在费尽心机地寻找 SARS 病原体并取的初战告捷吗?

  罗伯特 . 科赫 1843 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 Hanover )州的哈尔茨( Harz )山的克劳斯塔( Clausthal )村。科赫在当地中学毕业后入哥丁根大学,攻读数学与自然科学,后又习医。 1866 年荣获医学博士学位,时年 23 岁。

  1876 年,科赫在牧羊区发现了一种叫“脾热”或“炭疽病”的流行病。科赫在兽医波兰特尔( Franz.A.A. Pollender )发现炭疽杆菌基础上,进一步在病人体中发现了该病的病原体,并研究了芽胞的生活周期,证实其为炭疽病的病原体。同年他发表了自己研究的结果,这篇论文至今仍为细菌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1882 年科赫发现结核菌之后,他又孜孜不倦地投入对结核病的研究,他发现豚感鼠在感染了结核菌后,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会呈现不同的反应,这一发现被人们称之为著名的“科赫现象”。

科赫的情爱波折

  1890 年 11 月,科赫又研制出了一种被认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培养物”, 1891 年他把这种结核菌液体培养的过虑液叫做结核菌素( OT ),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之一。也就在这段时间里,科赫发生了情爱的波折。

  科赫痴迷于科学,但科赫也是人,也有情欲,他是那样地爱着自己的家。 1890 年,科赫买下了他出生地的祖屋,重新修葺,家乡人还在他家的墙壁上嵌上了荣誉牌,以示赞颂。由于科赫一心专注于工作和难以顾家,和他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在家时,妻子就歇斯底里地对待他,这令科赫非常苦恼。再加上女儿又出嫁了,从此科赫与妻子更加疏远,科赫的精神无比抑郁,但痴心科学,对科学情有独钟的他,仍然选择了事业,于是 1893 年亦即结婚后 26 年妻子与他离了婚,是年他 50 岁。正当科赫孤身一人的时候,一个年仅 21 岁的弗兰堡小姐却来到了科赫的身边,他们结为莲理,科赫又有了家。

  科赫发现结核菌和研制出了结核菌素,也为之后卡尔美特( Calmette )和介兰( Guerin )研制卡介苗作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贡献。在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之后,科赫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1896 年起,他又应英国等邀请,赴南非研究牛热病、疟疾、黑水病和采蝇病; 1898 ~ 1899 年,他到过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研究儿童疟疾; 1903 ~ 1905 年,他到南非罗得西亚领导了回归热的研究; 1906 ~ 1907 年他到东非作“睡眠病”的考察研究。他所到之处,都受到所在国的热烈欢迎。 1904 年科赫被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1905 年他以发现结核菌这一对人类巨大的贡献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而誉满全球; 1908 年,在日本东京为他竖起了神龛,给予他最大的的荣誉。 1910 年 3 月科赫突发心赃病。 5 月 27 日正当他整装坐在阳台上欣赏落日余晖时,突然安静地离开人间!享年 67 岁。

  科赫以他一生的奉献而永载史册!

  时间老人又把我们带回到 20 世纪。在科赫发现结核菌 100 周年时,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与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 IUATLD )定每年 3 月 24 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科学与文化》 2004 , 3.4 )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