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肖邦的一腔长恨
肖邦 , 这位享有钢琴诗人美誉的波兰大作曲家、钢琴家 , 一生留下 200 多首作品 , 但鲜为人知的是 , 他也留下一腔长恨!
1831 年 ,21 岁的肖邦侨居到法国 , 与法国著名女作家、大诗人乔治 . 桑 (1804-1876) 结为连理。这时正值结核病流行的顶峰时期,风华正茂的肖邦 , 也不幸染上了“肺痨” 病。
为了觅得想象中的疗养环境, 1838 年冬,肖邦告别了巴黎,与乔治 . 桑一齐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岛 (Majorka), 住进了“风之家” 别墅。他拖着沉重的病躯,伏案创作那《第二叙事曲 . 两个波兰女子》和《马祖卡第二乐章》。这时的肖邦,按他的自述是 : “ 我病得像条犬一样”。尽管岛上气候宜人 , 更有那玫瑰的芬芳,桔子的甜蜜,棕影的婆娑,但这些都阻扼不了肖邦的病情发展,他不停地咳血。岛上三位名医看了看肖邦后 , 不是说他已经死亡,便是说他正在死亡或将要死亡。肖邦有病的消息,传遍了全岛 , 当时被喻为“白色瘟疫” 的结核病 , 人们恐惧之极 , 为免“惹祸上身” , 谁也没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 房主还立即把肖邦赶了出来。无奈中 , 他们往进了一个修道院 , 但也未能得到一个待者。他们待不下去了 , 诗人乔治 . 桑不得不用独轮手推车 , 推着肖邦在荒僻的小路上两命相依奔波了 9 英里 , 到达帕尔卡岛 , 随后登上一艘运猪船 , 离开那个“令人沮丧的地方” , 来到了巴塞罗那 , 之后又踏上了他们的坎坷路…。就这样 , 肖邦的血洒在人生的旅途上 , 心血却化为乐章。他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着波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 , 铸成点点音符;他以春蚕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 , 呕出篇篇乐章 , 直至“丝尽” , 在他最具才华的时年 , 留下一腔长恨离开人间 , 时年 39 岁 (1810-1849) 。
青年正值发育时期 , 免疫功能还不稳定 , 体内新陈代谢功能和内分泌都发生较大变化 , 若再加上过度劳累 , 生活不规律 , 精神过于紧张或忧虑 , 则容易导致抵抗力降低 , 原发感染结核菌后留下的潜性病灶就可能复燃 , 发展成继发性结核病 , 也叫青春期结核病。
青春期结核病的严重特点是:起病短急 , 临床症状明显 , 病情较重 , 容易发展成急重症结核病 , 如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乾酪性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 肺部病变也容易恶化形成空洞并排菌 , 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
为防止青春期结核病的发生 , 增强身体抵抗力至为重要。注意劳逸结合 , 加强体育锻炼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等症状持续 2 周以上还没治愈 , 一定要作一次胸部 X 线检查和痰检抗酸杆菌 , 以便及时发现 , 彻底治疗。
抚今思昔,肖邦辞世已一百多年了 ? 百多年来痨病夺去了多少生灵 , 单就 1990-1999 年这 10 年间 , 全球就至少有 3000 万人因结核病死亡 , 其中大多为具有才华、创造社会财富的青壮年。他们本可得到 95% 乃至 100% 的临床治愈效果 , 不幸的是 , 人们因种种原因以至酿成本可避免的结局。年轻人 , 留意吧!及时发现 , 彻底治疗结核病 , 莫因对其掉以轻心而留下一腔长恨!
(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科学与文化》 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