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老俩口的悄悄话

发布时间:2014-10-21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280

夜风轻轻地洗浴着深秋的夜晚,月儿悄悄地把“银盘”挂在树梢,一缕月光偷偷地向窗内探望,只见一位老者端坐在计算机前慢慢地敲打着键盘。这 时他的 夫人端来一杯“慰劳品”,边走边说:   “白头翁,怀远志,苦念书百部”。   谢谢夫人!老头边说边想:这明明是一副上联,里面含四味中药—白头翁、远志、苦楝、百部。这如何是好呢?正想着,忽见他老伴伸手把窗户关上,说:“早点休息,不要着凉了”。这一来老头忽然一拍脑袋,有了,忙说:   “红娘子,真细心,防风夜关门”。他想我下联里也含 4 味中药,这就是:红娘子、细辛、防风、夜关门。   对得不错。现在要求以“白头翁”的白字和“红娘子”的红字作嵌名对,要有真名实姓知名度高才行。   难呐!不过可以试试看。他嘴里这么说,心中可在打腹稿。不久便喜形于色地念出了上联:   白岩松 松喜岷山千里雪;请对下联。   不错,用 CCTV 著名主持人,好,我受启发了。请听:   贺红梅 梅俏悬崖百丈冰。   哈,真有意思。不管对得怎样,我们自我消遣吧。   不过,我们是不是有些“跑题”了。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回到有关本行业问题上来吧。   好吧。我们把“白头翁”和“红娘子”的下半句三味中药名中各拿出一味,引出一首“汤头歌”,并说明它的用处。   我选防风,歌诀是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恶效相成。”   这个方里含黄芪、白术、防风三昧中药。药取黄芪 15.0g, 白术、防风各 10.0g 。药虽简单,但药效却是“最有灵”的。它起着卫外固表的作用,对表虚汗多易感风邪者,黄芪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所以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又可固表止汗,合并黄芪,补中气以资气血之原为臣药;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合芪、术以益气散邪为佐药。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中,黄芪配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走表祛风而不伤气;黄芪、白术相配增强了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三药联合“相辅相成”,抵消了一种药牵制另一种药的“相恶”作用,得到“安内攘外”、益气固表的功效,实为补散兼施的良方。   现在看你的了。不急不急,再来对对子,等下再说。   好吧,请出上联。   听着,上联以自然界为对象,引导出中药名,这就是:   “天青地白满山红”,这天青地白是一味中药,满山红则是另一味,两味中药名中有自然界的天、地、山,并描绘其景象。请对下联。   我对:“冬虫夏草望春花”。这冬虫夏草也是一味中药,望春花则是另一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可是没有“秋”啊?   你也只有“天、地、山”,到我了你却要“秋”?你自己讲一年四季,那我就要四季喏。   好吧!难不倒,我就再来一次:   “春花秋蒿冬桑叶”,有“秋”了吧!   不行,又没了“夏”!   这就对了,它乃是一句歇后语—夏天无,哈哈,又一味中药,完整的一句便是“春花秋蒿冬桑叶—夏天无”,可以吗?你呢?我的“天、地、山”!   好吧,我也和上一句,这就是:“天竺月季地锦草”。   “天、地、月”有了,可没了太阳啊?   别急,我也跟你一样,留一味叫“日日有” ,完整的一句便是:“天竺月季地锦草—日日有”,你“夏天无”,我“日日有”。   好,我们把这两句完整地放在一起便是:   春花秋蒿冬桑叶—夏天无,   天竺月季地锦草—日日有。   现在我提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刚才对对子中所涉及的天地日月、春夏秋冬隐含着中医学的什么基本理论吗?   阴阳的基本理论。   恭喜你答对了!中医学认为,阴阳是人类对自然界万千事物错综复杂的存在和演变中所总结出来的一种概念。它是建筑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但也并不固定在某种事物上的,可以说阴阳是无所指,也无所不指,具体地说:阴阳可以代表空间、时间、物体、物性。例如我们刚才说的天、地、日、月,这就是空间:其中天、日、风、上、外、左、表、实、明是属阳,地、月、雨、下、内、右、里、虚、晦属阴;一年四季属时间:其中春夏、昼属阳,秋冬、夜属阴;此外还有物体:如火、男、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背、卫、气、雄、奇(数)属阳,水、女、五脏(心、肝、脾、肺、肾)、腹、营、血、雌、偶(数)属阴;物性的刚、动、升、浮、热、燥、长、大等等属阳,而与之相反的柔、静、降、沉、寒、湿、短、小等等则属阴。由此可见,阴阳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而且也说明了在宇宙万物的变化中,都是互相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互相转化的。   联系生活实际,比如人们常说“风寒感冒”或是“风热感冒”,这里所说“风”,即由气温或气压变化引起大气流动而形成的,正常情况下称它为“风气”,反常或乘人体虚而致病者则谓之“风邪”。风邪四时(季)皆可伤人,它为春令的主“气”,但整年都有,常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杂气致病之先导,故有“风为百之长”的说法。风邪最容易与其他邪相结合而为患,比如寒、湿、热诸邪多附风侵犯人体,故常有“风寒”或 “风热”等相兼之证,这里就有阴阳的问题。阴症,一般说来他的症状多为身体恶寒,四肢发冷,喜欢温暖,口不渴,大便清稀,小便清长,神志清醒,喜欢闭目不语,呼吸微弱;阳症的表现则多为身体发热,喜欢阴凉,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神情烦燥,开目好动多言,呼吸气短。当然,中医诊病也并不是这么简单,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辨证方法,但八纲之中实以阴阳为主纲,所以病情虽然千变万化,但总不出阴阳二纲的范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这样的常识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比如,冬春季节,我们要适时增减衣着;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防御外邪的能力;注意生活起居方面的卫生,所以在你 “ 苦念书百部”的时候,要注意“防风夜关门”以避免受寒;平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疲劳和过量饮酒;对于体虚易感“风寒”者,不妨常服用玉屏风散,将会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预防感冒及治疗多种呼吸道疾病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你说呢?   夫人说的有理。你说了春令的主气—风,现在,我也讲讲冬令的主气—寒。寒,是指自然界气温相对偏低而言。它本来是自然界正常的气温现象,然而一旦气温骤降,过于寒冷,超出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或天时应该暖和但却“倒春寒”,或从温暖如春的南方,初来乍到冰天雪地的北国;或贪凉冷饮,且又逢人体正气偏虚,即可感寒而生病,这就是所谓的风寒。从自然现象而言,“热胀冷缩”,寒气可以使水凝结为冰,使物体收缩。人体的气血也是这样,“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寒邪伤人,常出现头痛全身酸痛,或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这时如给以宣肺解表、辛温发散治疗可能会收到效果。比如说,人们在冬天受凉或淋雨后,常喝一碗姜汤,也可能解决问题了。因此,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保健措施,也许会避免发生更大的毛病。再比如说咳嗽吧,如果患的是寒性咳嗽,你再到超市药店买药性寒的止咳药用,那就有可能越用越咳嗽;风热感冒你再用温性药物,也许会火上浇油。因此,要看清药品说明书,这是很重要的。   等等,现在你该把上面欠下的“白头翁”的下半段三味中药名中拿出一味来,引出一首“汤头歌”,并说明它的用处了吧。   照办。我选用“百部”及其在“止嗽散”中的作用。在《医学心悟·第三卷· 咳嗽门》条下,有“歌诀”曰:   “止嗽散中用白前,紫菀荆芥百部联。   陈皮甘草与桔梗,调入姜汤约三钱。”   “歌诀”指明方剂由七味中药组成,可作汤剂应用。药取白前(蒸) 9g 、紫菀(蒸) 9g 、荆芥 9g 、百部(蒸) 10g 、陈皮(去白) 6g 、桔梗(炒) 9g 、甘草 4.5g ,水煎服,可治外感新久咳嗽,痰不易咳出,表邪未解者。这种方常用于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外感咳嗽等。方用荆芥为主药;桔梗、紫菀祛痰止咳,百部、陈皮行气宽中、疏畅肺气阻滞、脾胃气滞、润肺止咳,为佐药;灸甘草利咽、化痰止咳并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宣散与润降相结合,使散而不腻,化痰止咳,而以止咳为主,化痰为辅,既止有声之“咳”,又化有痰之“嗽”,真不虚为一剂良药。   夜渐渐地深了,但老俩口却兴致未减。远方飘来了悠扬的乐声:“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呀香不过它…”。窗外微风吹拂,迎春花在月光下吐露芬芳,“屏保”里的鱼儿在海阔天空地遨游,月儿虽然溜到了窗外,但仍听见屋内传出老俩口的悄悄话:   叶迎春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李胜桃 桃花依旧笑东风。……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科学与文化》 2003/11.12 )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