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媒体看肺科】福建男子吃饭时一声呛咳竟引发肺炎!原来是这个功能“失灵”了……医生提醒→
福建六旬的林依伯(化名) 吃饭时,突然频频呛咳
饭菜硬吞下去后,就从鼻子里冒出来
连唾液都咽不下去
没过多久就因喘不上气、缺氧
被紧急送医
……
今年2月,林依伯突发脑出血,经过抢救后顺利回家休养。虽然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但基本生活还能应付。可就在一个月前,家人发现他吃饭时总是呛咳,一口粥要分好几次才能咽下去,有时甚至会突然喘不上气。
“一开始以为是他没力气,后来发现他连口水都咽不下去,嘴巴里总是积着痰,咳也咳不出来。”家属回忆,送医时林依伯已经出现缺氧症状,氧饱和度低得吓人。检查显示,他的双肺底部都出现了炎症——这是吸入性肺炎的典型表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新航为他紧急插上胃管,通过床边纤支镜吸痰处理,并进行抗感染治疗。一周后,感染得到控制,但林依伯的吞咽功能却没能恢复。
“他现在只能靠胃管进食,家里必须备着吸痰器,不然口水呛进气管就会引发新的感染。”王新航解释道。
像林依伯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临床上,很多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帕金森病患者,都会出现类似的吞咽障碍。

▲王新航和介入团队利用介入技术救治病患(资料图)
王新航介绍,吞咽障碍背后的病因复杂多样,吞咽肌肉无力背后,往往藏着更复杂的神经或肌肉病变,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及相关综合征、肿瘤治疗后遗症,以及重症肌无力、脑神经供血不足、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影响咽喉肌肉功能,引发吞咽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肌无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若不确定可以进行“计时起身行走”测试:
从椅子上站起来,向前走3米后转身,再持续走3米,接着坐下。正常秒数约为10秒,若超过20秒,则需要注意。
▲王新航为患者检查身体(资料图)
吞咽障碍的早期信号
其实并不难发现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
要特别留意这些细节
↓↓↓↓
▲吃饭时频繁呛咳,尤其是喝稀粥、水等流质食物时;
▲吞咽时感觉食物卡在喉咙里,需要用力咳才能缓解;
▲嘴巴里总是有残留的食物,说话时带痰音;
▲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尤其是双肺底部的炎症;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因进食困难导致)。
预防吸入性肺炎
从保护吞咽功能开始
对于中风、帕金森患者以及高龄老人来说,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关键在于保护吞咽功能,减少误吸风险。王新航给出了几点实用建议:
每天保证蛋白质摄入,比如每天喝300毫升牛奶、吃1个鸡蛋加1两瘦肉。
咀嚼困难的老人可以把肉打成泥,搭配豆腐、鱼虾等易吸收的优质蛋白。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要催促,饭后不要立即平躺,可保持坐位或半坐位30分钟以上。
即使是卧床老人,也可以做简单的肌力训练:
①空抓手:每天3组,每组15次,锻炼手部和手臂肌肉;
②鼓腮漱口:反复做鼓腮、收缩动作,增强面部和咽喉肌肉;
③坐位抬腿:每次坚持10秒,左右腿各5次,提升下肢肌力。
备注:文章转载自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