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世界罕见病日】间质性肺病中的罕见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病例分享
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发起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选择此时间点是由于这是每四年才出现一次的日子,寓意罕见。自此,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被定位国际罕见病日。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我国今年罕见病日以“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为主题。
罕见病并不罕见
0.5‰:当一种疾病影响的人数少许0.5‰时,即为罕见病
6000:目前已发现6000多种罕见疾病
300,000,000:目前世界上患有罕见病的患者有3亿人
3.5%-5.9%:罕见病患者占总人口比例约为3.5%-5.9%
72%:在罕见病中,72%是遗传疾病,几乎五分之一的癌症是罕见病
根据我国2018年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名录》及2023年发布的《第二批罕见病名录》,有相当一部分间质性肺病属于罕见病。今天我们重点科普“肺泡蛋白沉积症”。
【病例分享】
病例1
患者男性,45岁,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0余年,确诊“肺泡蛋白沉积症”,求诊张宏英主任团队,自2013年起先后8次大容量肺泡灌洗及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雾化综合治疗后,患者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吸收,气促改善。
病例2
患者男性,49岁,因活动后气促2年余反复就诊多家医院,一直未明确诊断。当患者来到我院时,两边的肺都破了,命悬一线。张宏英主任团队胆大心细,为患者行无创呼吸机支持、胸腔闭式引流后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了 “肺泡蛋白沉积症”。但是患者病情太重,经济条件有限,又气胸,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治疗方案,经过医务人员的悉心治疗,患者破肺重新长好,气喘也好多了。
病例3
患者女性,42岁,因“反复气促7月余”慕名到张宏英主任的间质肺专病门诊,入院后张主任为患者实施了冷冻肺活检术,确诊“肺泡蛋白沉积症”。
什么是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 是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腔内大量沉积为特征的疾病,其原因是肺泡巨噬细胞清除表面活性物质障碍或是异常的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所致。
病因和流行病学:
PAP 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包括:
①自身免疫性 PAP:即GM-CSF抗体阻断了信号传导或GM-CSF受体突变;
②继发性PAP: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粉尘暴露、血液病等;
③先天性PAP: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异常,约占 5%。
PAP 患病率为0.36/1,000,000-3.7/1,000,000,其中自身免疫性PAP 约占 85%,中位诊断年龄约 39 岁,约 72%患者有吸烟史,男性多于女性。因此团队呼吁要注意避免吸烟和粉尘吸入。
临床表现及诊治
PAP 的临床表现常没有特异性,很难通过症状来诊断。但是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经常会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伴有弥漫磨玻璃影,病变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俗称“铺路石征”和“地图征”。如果做“洗肺”,往往会洗出“牛奶样”的物质,这点具有很强的诊断价值。病理切片有助于诊断,普通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壁肺活检往往标本小,诊断阳性率受限,而冷冻肺活检则大大提高了诊断阳性率。治疗目标是清除沉积在肺泡腔内的脂蛋白样物质,包括全肺灌洗术;针对抗GM-CSF 抗体异常的可雾化吸入或皮下注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继发性PAP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其他治疗如CD20单克隆抗体、血浆置换、调脂药物或中药治疗支持性文献较为匮乏。
(PAP患者肺泡灌洗液呈牛奶状)
肺泡蛋白沉积症诊疗流程
冷冻肺活检
将冷冻探头经支气管伸入远端小支气管,利用冷冻探头在冷冻过程中的黏附性,将探头周围的肺组织撕裂,获得组织学标本的一项技术。主要用于支气管镜下不可见的弥漫性肺疾病、肺外周病变的活检。全麻下经硬质气管镜或者软质气管镜、预置封堵球囊操作,出血少,标本量大,创伤小,是间质病诊断的重要利器。
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间质肺规范化诊疗中心”牵头下,充分发挥专科优势,开设“间质性肺病专病门诊”(每周一、四上午,周三下午,门诊二楼1诊室),成立间质肺多学科团队,旨在为广大间质肺、肺部罕见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诊断、分类、评估、治疗及康复方案。我们团队有强大的诊疗能力,团队负责人张宏英主任,成员包含来自影像科、病理科、胸外科等资深专家。针对肺泡蛋白沉积症,影像科的官红莲主任可“看CT片识病”、病理科刘加夫主任可“看玻片识病”,团队可开展经气管镜灌洗和肺活检、硬质气管镜冷冻肺活检、预置球囊软质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大容量全肺灌洗、ECMO、GM-CSF雾化吸入治疗等,让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远离“牛奶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