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

漫话基因与健康(8)大宅门里的奥秘(中)

发布时间:2015-02-27 作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发布者: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阅读 : 251

从上一篇所列举的情况看,显然大宅门里的人的患病,与某种遗传基因有关。但是与某种病原菌的感染,也脱不了干系。大宅门里的人确实是患了结核病吗?这又是另一个奥秘。
  科学证明,X线胸片在肺结核诊断上有重要意义,但不具有特异性意义;痰涂片检查抗酸杆菌阳性率也只有30%~4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非结核分支杆菌(NTM);结核菌培养阳性率虽然高些,但费时约1~2个月。尽管用快速培养仪,也需要7~10天左右时间。而且这些还都是停留在“表型现象”上。因此,对结核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完成,以及结核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对结核病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即在分子、细胞、组织、个体水平上来重点研究基因的功能,就此进入了宿主和病原体研究的新时期,并给结核病的诊断、新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了一场革命。
  1998年,科学家破译了结核菌的基因组全序列,全文发表时的署名作者有 Cole ST ,Brosch R, Parkhill J等39名,论文刊登在这一年的《自然》杂志上。科学家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基因组是由4 411 529个碱基对组成的,它包含约4 000个基因。其基本结构有:“P”(磷酸)、“糖”(脱氧核糖)、“碱”(嘌呤碱和嘧啶碱)。由于结核杆菌DNA大分子的链很长,因此在DNA分子上有成千上万的碱基。遗传信息或遗传密码(code)取决于DNA分子上的这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如果某一段DNA上有1000个碱基,则其排列方式有41000种,因而保证了不同生物有不同排列的DNA分子,即具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因此,它的特异性非常强,而且能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1980年以后逐步建立了一些根据核酸序列进行菌株鉴定的高度特异的基因分型方法,即核酸法。主要包括: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DNA指纹图谱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分型、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DNA、DNA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结核杆菌分型、传染源追踪、结核杆菌耐药性鉴定等等,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科学依据。比如,痰涂片检查抗酸杆菌阳性,其中有一部分是非结核分支杆菌,但如果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情况就不一样了,它能够根据不同的DNA分子图谱,来判定是结核菌还是非结核分支杆菌或是那一型的NTM,这在快速而又特异性诊断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谈到这里不妨举个实例。3年前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姓林的患者,他肺部发现异常阴影,经过几个大医院诊疗,有说是炎症,有说是肿瘤,有说是结核病,莫衷一是,最后来到本门诊。根据其X线影像及临床病征,像是结核病,但还需要进一步查证。于是就请患者到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做“单个血细胞结核杆菌DNA基因拷贝”,检查结果为阳性。这时我便给予抗结核化疗,3周后病情好转,6个月疗程结束,病灶全部消失临床治愈。大家知道,结核病处“亚临床状态”时,可以有或没有临床症状,但少量的结核杆菌却可以在血行中播散,而痰液中则查不到。因此,我们就采用DNA基因检测技术,帮助我们得到诊断的依据。这也许可算是基因技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个例证吧。那么,大宅门里的人真的患的是结核病吗?这从某种意义来上说仍然是个谜!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2005,4,18.)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