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
漫话基因与健康(10) 是『偶然』惹的祸吗?(上)
救护车呼啸着离开福州市,急驶在316国道上。两旁的树木急剧地闪向身后,冷风吼叫着挤进一扇半闭的车窗。已近午夜时分,我却一点睡意也没有,脑子里尽在思考着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
那是1998年12月8日的下午,临近下班的时间,我们突然收到上级来的电话,告知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突然暴发皮肤感染事件,一批病人在注射部位发现皮肤溃烂,经过手术和抗菌治疗,2个月来不但局部不见好转,反而创口“越烂越大 越烂越深”,群众叫它做“烂屁股”病,当地怀疑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要求派专家支援。疫情就是命令,于是就连夜出发。
翌日一早,我们便投入了紧张的查房,“望闻问切”了受感染者的现状。患者一双双无助的眼睛看着我们,渴望为之解除病痛;福建电视台某频道暴光了这一事件,福建的两家平面媒体发出了《治病成致病 针眼变窟窿》、《打一针 烂一块 烂了挖 挖了烂》的大篇幅大号黑体标题的报道,大家的心痛了!
疫情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卫生厅长亲自主持了省“樟湖病例”诊疗专家组会议,接着便是一场规模庞大的病例讨论会,领导、专家、医技人员三结合,群策群力制订应急对策。气氛是那样的肃穆,显然,大家的心情是无比的沉重和无奈。不容讳言,尽管我跟分枝杆菌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也诊疗过皮肤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但是,暴发区域性的皮肤感染导致这么多人发病,在福建省还是从未见过,就连国内也属少有;从当地治疗两个多月未见奏效情况看,可见其棘手程度非同一般!更令人不安的是,疫情还在进展,短期内患者数增至59例。在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7个月,最大的已经71岁;59例中,共有感染病灶76处,病灶直径1.0~10.0公分不等,最大的一例有如“L”形的创口竟长达16.0公分;病变大多波及皮下深层软组织,有25处病灶在皮下可探及一条或多条像“防空洞”一样的窦道,有些病例还并发淋巴节肿大或化脓。棘手,确是相当的棘手!可是,患者的病痛,领导的支持,媒体的监督,同行的期待,汇成一句话“这是政治性治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大家决心扼制凶顽的病原菌,还患者以健康!
首先,要弄清是什么病原微生物在作祟?为什么这么凶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患者受折磨?当务之急是一定要查出作祟病原菌!于是医疗技术人员把目光聚焦在患者的身上。全面收集临床资料,细菌学检验、病理组织检查、B超检测、拍摄X线胸片综合诊断同时进行。抽取了非暴露病灶的内容物,做细菌学培养、鉴定,初步发现病原菌为偶然分枝杆菌。随即,我们又由省结核病防治专业部门分枝杆菌参比实验室,采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方法,并从北京引进了相应的几种不同菌种的国际标准分枝杆菌菌株作对照实验。几天后,鉴定报告出来了,确认该病原菌为:分枝杆菌属,非结核分支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nm, NTM)的第Ⅳ型- 快速生长型的偶然分枝杆菌(M. fortuitum M.f)。
是偶然分枝杆菌吗?我们能只根据它在显微镜下的“表象”就给它“定性”吗?这“家伙”为什么会这么凶顽!要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就要依靠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来揭开这盖头下的神秘脸庞。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200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