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漂游记
消化道漂游记 (二) ——一览“漂流溪”
记得,我们曾一起游过“圆形宫殿”。可是还没游过食管“漂流溪”。要去消化道漫游非得经过这条“千里江陵”不可。
“千里江陵”?您是说食管就像是“三峡”?是的。它是一条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食管的上端与咽相连,下段与胃的贲门连接。从咽到贲门,要通过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三个狭窄部,我们如果从门牙算起到第三个狭窄部止,它的全长约40厘米。这条漂流溪并不“笔直”,它沿着脊柱“山脉”,向下穿越颈部和胸部,相应地形成前后左右方向的轻度弯曲。请大家不妨用手摸摸自己的颈部,前面马蹄形的节节相连的“软骨头”那是气管,气管后面就是食管的颈部“地段”了。好,现在我们准备通过“三峡”。
朋友们,看到了吗?我们前方像漏斗样的地方就叫做喉咽,它处在我们口咽的最下部,上起自会厌软骨,下与食管相续。大家经过这里时要注意,地势狭窄啊,这就是号称的“第一峡”!好,请大家坐好了,系好安全带,互相照顾。开始!这时只听导游小姐清脆的一声:“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先是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接着咽提肌也收缩,上提咽和喉、舌根就往后压,会厌软骨马上就封闭喉口,以免我们掉进气管,于是我们顺着“津液”漂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到了食管,顺利通过“第一峡”!哇,太棒了!
穿过“第一峡”,我们似乎有点“稳坐钓鱼船”的感觉。这时导游小姐又趁机问大家道:怎样?答:爽!不,更好的还在后头呢!
有诗曰:“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知道这“漂游溪”是怎么“构建”的吗?好,那我就作个介绍吧。这食管壁约厚4毫米,别看它薄像一层纸,但它的韧性可强呢。平时,它的前后壁几乎是贴近,如果我们自上而下看它,则是呈扁圆形;可是当食物吞下时,它就变为圆形。真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啊。
食管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伸缩’功能?
原来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层结构。它的黏膜形成纵行皱襞向管腔突出。正常食管黏膜润湿光滑,像是铺着一层诱人的浅红或浅黄色“植被”;黏膜下隐约可见血管像暗道一样隐隐流淌。如果我们再深入到黏膜下层,便可看到许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另外,我们大家是不是觉得这里特别润滑?是的,那是因为这里富含大量的黏液腺,它就像润滑油一样,保证管道滑行畅通。最后,我们不妨看一下这柔软的管壁吧。刚才我们通过这食道的上1/3时,这段的管壁是由一种叫骨骼肌组成的,而即将通过的食管下1/3段,则是由所谓平滑肌组成的;中间1/3呢,则是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而成的。
说话间,我们继续向下漂流,那个速度快得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不知不觉间到了亮起“红灯”的区域。这时只听导游小姐说:大家注意了,我们到“二峡”了。
“二峡”不就是食管的第二狭窄部吗?是的。这里可是人体重要区域之一呢。前有最大的“血道”与“气道”在这里交叉,血道就是从心脏出来的升主动脉在这里绕个大弯(主动脉弓)变成降主动脉下到胸腔去了,气道就是气管在这里分叉成左右两枝主支气管而进入肺脏;后面呢,那便是硬梆梆的脊柱“山脉”。在这样“前后夹攻”下,“软绵绵”的食道只好缩紧自身而过了,这就成了“二峡”,真有谓环境造就“大丈夫能屈能伸”!
这时,我们只听得一阵阵有节奏的“咚哒、咚哒”的“打鼓声”,导游小姐说这是前胸心脏跳动的声音。在这节奏感极强的旋律的伴奏下,我们又滑到了食管的第三狭窄部了。这个狭窄部不同前面两个的地方是,有三大管道同时通过膈肌:除食管外,左后方是降主动脉,右前方有下腔静脉,不过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但动静脉这两管是“大哥大”,而食管呢“能屈能伸”,那就只好再次委屈它紧缩一下通过横膈膜到腹腔,这就成了第 “三峡”了。
这时,我不免想起了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名句。而今,我置身在这如诗如画的食管“漂流溪”,真有点像是醉在梦里,乐而忘返!不过,我还想继续往下游,欣赏那“土楼”的奇异风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