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漂游记
消化道漂游记 (四) ——『土楼』探秘(下)
胃这“土楼”长什么样子呢?它会“随遇而安”。如果我们站着,而且里头充盈一些食物的话,它的位置大部分是在左季肋区,小部分是在腹部的上区;胃前壁的中间部分是在剑突下方,也就是胸腹部交界的“软三角”地带,它直接与腹部前壁相贴。如果胃部不适或疼痛,也就可能在这里有临床症状表现,也常常是医师要进行胃触诊的部位。胃的后壁与胰腺、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做邻居,胃底则是与横隔膜和脾脏相邻。
大家知道,土楼是以生土墙作为承重系统的建筑。可是您知道人体“土楼”结构的奥秘吗?这里有一台“探测仪”,大家请看:这“土楼”从里到外共有四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瞧,这黏膜层呈橘红色,很柔软吧,为此它“能屈能伸”。这黏膜下层则是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里头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当胃扩张和蠕动时,起到缓冲作用。“土楼”的肌层则较厚,它的结构很特别,由三层平滑肌构成的。这三层平滑肌的外层是纵行的,在小弯和大弯的地方比较厚;中间层是环行的,比纵行肌来得更发达,环绕于胃纵行的 ,特别是在幽门这地方显得更厚些,又称为幽门括约肌,这就像“肚尖”。最后是外膜层,它是一种浆膜,起着保护胃的作用。
“导游小姐,我们的胃能够消化‘禽兽’之肉,为什么胃自己不会被消化掉呢?”
好,我们请“原生态”先生作答。大家欢迎!
在一片掌声中,“原生态”慢斯理条地说:“那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层具有保护自身作用的胃黏膜,就是上面所说的黏膜层,它起着屏障保护胃壁的作用。如果胃酸分泌过多,或是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下降,那就有可能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会腐蚀胃壁,并形成一快溃疡面,这就是消化性溃疡。这种消化性溃疡最常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因此分别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对胃的保护,我国有‘微饿’养生的理念,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很科学的措施。南宋大词家陆游深谙‘微饿’养生的真谛,他在那样遥远的朝代为什么却能寿高85岁?因为他说‘多寿只缘餐饮少’!这方面的例子,在祖国医学宝库中比比皆是。”民族MM又补充道。
讲到这里“美声”又开腔了。他说:“祖国的‘微饿’养生的理念是有科学根据的。美国洛杉矶大学的雷·沃尔福德教授和他的7位同事在亚利桑那州大沙漠第二生物圈,与世隔绝地研究了两年。科学家们在那里制造维持生命最低的需求,甚至连空气、水都要节俭。由于环境恶劣,食物很少,8人的血压平均下降约20%,血糖平均下降约30%,胆固醇值也比前改善了很多。“微饿”说学者认为,人体细胞的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轻微的饥饿会激发体内的潜能,使之拯救细胞于危亡,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减少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当然也减轻了胃的负担,也不至于胃脏因超负荷而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这里应着重指出,‘微饿’不等于半饥饿,如果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将导致营养不良而疾病丛生。”
古人有“量腹接所受”之说,即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饮食给我们以营养,给人生命活动的能量,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否则也会“损人寿,生百病”的。
有科学家用老鼠做实验,如果让实验鼠减少60%的热量摄入,它们的寿命会比正常摄入热量的老鼠超出50%。说明适量饮食对健康有利,过量进食则有害而无裨益,所谓“饮食自倍,胃肠乃伤”。因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被认为是“烂肠之食”。现在知道,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心血管疾病、胰腺炎、糖尿病等等,虽然有些病与基因有关,但过量进食就成了发生疾病的“帮凶”。因此,为达到养生的目的,适量进食也是重要的一招。
走出多功能厅,我们的游览进入了尾声。这时导游小姐说:大家记得吧,我们到福州“石鼓名山”攀登“摩崖石刻”时,见过“曲径通幽”四个大字。我们现在恰恰相反,要走的是“幽通曲径”。这就是我们要通过胃的幽门,到十二指肠,然后才能到达小肠、大肠。
这时,“通俗”唱起了“小肠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肠来,欢乐特别多”。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去了,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