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
漫话基因与健康 (11) 是『偶然』惹的祸吗(中)
就在我省出现“烂屁股”突发事件前后,国内也发生了几起暴发皮肤感染事件。先是1996年湖南省常德市发生一起因肌肉注射引起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皮肤感染,涉及患者46例;接着1998年深圳市也发生一起因手术引起的NTM暴发皮肤感染,涉及患者168例;之后河北省辛集市又发现一起因肌肉注射导致皮肤软组织溃疡化脓,经菌型鉴定证实也是由NTM引起。对于接二连三发生的NTM皮肤感染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决心要探个究竟,搞个水落石出。于是我们就把临床分离的“烂屁股”菌株(偶然分枝杆菌,M.f)作分子生物学检测。
我们同时采用结核分枝杆菌(H37RV)、龟分枝杆菌(M.c)、脓肿分枝杆菌(M.a)、母牛分枝杆菌(M.v)、草分枝杆菌(M.p)和M.f的国际标准菌株等作对照。
一场无声的科学探秘工作在进行着。通过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PCR扩增结果表明,送检的所有M.f临床分离菌株都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470bp的条带,且与M.f国际标准菌株PCR扩增结果相同;将 M.f作限制性内切酶(RFLP)检测,结果临床分离菌株也与标准菌株完全一致,被HaeⅢ切成分子量为210bp、160bp、100bp 3条带,被MSPⅠ切成190bp、154bp、100bp 3条带; DNA探针杂交结果,也只有M. f国际标准菌株与M.f临床分离菌株呈阳性杂交。检测结果从基因水平上确认了这次暴发皮肤感染是M.f所致,也说明了这次暴发流行是由同一型M.f所引起的!科学,是科学,使“揭秘元凶”工作更上了一层。
M.f的画皮被剥开了!那么,它是什么样的病原菌呢 ?要了解它,不妨先认识一下NTM。因为M.f只是NTM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员。
1882年,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久,人们就注意到,除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牛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还有其它“五花八门”的分枝杆菌,因此把它们统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为与国际接轨,1993年,我国在黄山市召开的“全国非典型分枝杆菌会议”上正式把它定名为非结核分支杆菌(NTM)。据目前所知,NTM有200多种,根据其生物学等方面的特性,分为4群(型):Ⅰ群为见光即产生色素的-光产色菌;Ⅱ群为-暗产色菌;Ⅲ群为-不产色菌;Ⅳ群为-快速生长菌。M.f是NTM中的第Ⅳ群中的一种。
那么,M.f为什么会这么“凶顽”呢?为什么这么难治呢?原来它设有几道大的“关卡”:其1,它们具有很强的“疏水性”,使一些“亲水性”药物不能通过“水渠道”而进入菌细胞内;2,细菌的细胞壁外边“裹着”一层膜孔蛋白(Posine),是药物难以透进的屏障;3,含有一种很强的β-内酰胺酶,它所产生的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可以使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失去其抗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4,对多种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耐药。此外,还由于M.f所处的病灶环境的酸碱度、温度等等关系,致使药物很难在病灶局部发挥作用。在这些难关没有闯过之前,M.f 这“魔”就比“道”高,你动它一刀,它就“加倍奉还”,于是就形成“烂了挖 挖了烂”,“越烂越大,越烂越深”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想制服M.f,就要闯过这许多关卡!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