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高士其 ——高士其的伟大生平(二)
 

燃生命之火谱写春秋

 

 

  在科学文化史上,人们赞誉波兰大作曲家钢琴诗人萧邦(1810-1849),他拖着骨瘦如柴的身躯,一生留下200多首钢琴作品;盛赞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1782-1840),他虽然“像堆放着的一堆尸骨”,却坚持在瑞典举行的音乐会上,奏完最后一曲而辞世;被誉为“无脚飞将军”的前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一位双目失明和失去双腿者却撰写出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鼓励多少人站了起来!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民族英雄高士其,是怎样在眼球上翻、口不能言、手不能动、身不能移的情况下,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其中仅科普作品就多达160万字,被尊称为“中国的保尔”、“民族的英雄”!
  30年代,那正是中国孕育着“红与白”的全新时代。五四运动后,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剿,人民沉沦在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这时,我们的英雄本可以戴着博士的“皇冠”,接受他的同学南京中央医院院长的聘请,在该院享受优越的生活。但是,当他看到的是该院勾结贪官污吏,克扣病人伙食,暗中提高药价,甚至还说什么要从“鹌鹑肚里寻豌豆,鹭鹫腿上辟精肉”以中饱私囊。目睹医院的腐败后,他拒绝同流合污,毅然决然地辞去职务,还将自己的名字“仕錤”改为“士其”,并庄严地宣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而流落到上海过着靠翻译书籍和写作糊口的生活。
  写字,在常人来说也许不是难题,可是对一个眼球上翻,脖颈强直,手足颤抖的人,却是令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巨。但是,我们的英雄靠着顽强的毅力,燃生命之火谱写科普之春秋,他编辑出版了《儿童卫生丛书》,为中国科学大众化运动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之后,他又以“科学与文化联姻”的手法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在1935-1937年两年的时间里,共写了百余篇科普文章。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高士其拖着伤残的身躯,毅然走上光辉的抗日救国之路,他展转数千里,冲破重重阻力与封锁,由上海到延安投身革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延安他发起了“革命医学座谈会”,并表示“要用生命的火焰去点燃人们思想的灯,共同照耀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途径。”
  八年抗战加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高士其,他展转南北从重庆到台北,过着动荡不安的流浪生活。这时他已不能写字,连讲话都很困难,但是,我们的英雄却以口述的方式请人代笔,就这样在各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文章,为中国社会进步和鼓舞抗战胜利不停地呐喊。1946年,高士其写出了《天的进行曲》,这是我国第一首科学与文学联姻的诗篇,成为中国“科学诗”的创始人,收集在《高士其全集》里的这类诗篇就多达254首。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