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基因与健康(4) 科学家为啥打赌(上)
 真是有趣,有两位科学家竟对人是否可以活到150岁而打赌。他们各有依据,互不服输,“那就打赌吧”!说来也真难以置信,赌注竟高达5忆美元。
  故事是这样的: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叫史蒂芬.奥斯塔德,他以自己的研究结果作个预测,到2150年,一个普通人的寿命可能超过150岁;而另一位科学家叫杰伊.奥斯安斯基的则认为只可能达到130岁。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于是就打赌了。两位科学家都已人到中年,但也都各有2个儿子。他们每人各拿出150美元,放入一笔投资基金,每年再增加10美元,到2150年,本加利就可达5亿美元。然后,再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三位科学家做公证人,最后确定谁是获胜者,那么他的后代将获得这5亿美元的赌注!
  诚然,人们的健康长寿,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先天因素主要为遗传的结果,后天则与养生保健、环境等因素有关。本文主要谈谈先天因素。
  从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看,生命的衰老与染色体等有密切关系。大家知道,我们人体的细胞进入分裂期前,细胞核内的DNA分子已经开始自我“复制”,被复制的DNA分子与原来的“模板”DNA分子借助某一“着丝点”保持连接。当细胞分裂期的DNA分子全部达到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构筑(称为染色单体),这时已成为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具有明显形态学特征的棒状结构,它有点像英文字母“X”,这就是所谓的染色体(chromosome)。大家看到,染色体有四条“手臂”,称染色体臂(chromosome arm),上面两条“臂”较短,称“短臂”(p),下面两条较长称长臂(q),在长臂的末端有个“特化部位”,是一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它的名字叫“端粒”(telomere)。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人的健康长寿与染色体的关系吧。科学家们发现,染色体上端粒较短的人,容易患与年龄增长相关的病症,而端粒较长的人寿命相对也长。
  不久前,比利时科学家提出,染色体末端由于细胞分裂而不断损耗,这是一个自然老化的过程。科学家们研究表明,正常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端粒序列即可减少50~100bp,所以端粒被称为细胞的生命钟,当端粒的序列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即细胞进入衰老的标示。罗兰士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家甘朱迪她以研究端粒为中心,并提出了一个叫“衰老双刃剑”的理论。她的研究表明,细胞随着老化的进程端粒也变短,端粒一旦变得太短,就会向细胞发出信息,让它们停止分裂,于是,衰老现象就会出现。人越年长,体内聚集的衰老细胞就越多,一旦这些细胞起主导地位,人就显出苍老,鱼尾挂上眼角,脸上爬满皱纹,视力也下降了,甚至出现了某些慢性病。但另一方面则又表现为衰老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衰老的细胞并不再分裂,不再分裂也就不易恶性膨胀生长成为肿瘤。也许,这就是端粒变短的“双刃剑”吧。那么,健康长寿是否就是与染色体有关呢?不,不完全这样吧! 

       (作者 刘坦业 原载《福建卫生报》2005,2,14.)